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於Love, peace and music, you know..

 

 

我是李安的大影迷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Taking Woodstock 胡士托風波》吸引我的點絕對不只是因為他,還包含了這部片最大咖主角Woodstock!

 

 

↓看看1969年的海報,我就夠 Hyper了!

 

美國Woodstock音樂祭和英國Glastonbury音樂祭在我這個極其懷舊的七年級生(懷的不是自己的年代,而是那個無限可能的美好年代。)簡直就是一個神話般的Festival!!!是身為670年代的Trendy年輕人一定要朝聖的,則不夠酷,足以後悔一輩子!

 

有這麼嚴重嗎?就是有!

 

60年代的反戰、純真、毫無禁忌銜接70年代的搖滾與憤怒,Woodstock絕對有其象徵性的意義 ,對美國當時嬰兒潮青年的嬉皮文化與和平運動有最佳催生的作用。

 

李安拍攝本片是依據Woodstock音樂祭主辦人(應該算是關鍵人物之一吧!)也是本片的主角Elliot Tiber的回憶錄《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在片中那些在舞台威的很的巨星歌手不再是焦點,而是Elliot Tiber這個幕後推手側寫為發展電影的主軸。他只是一間破濫“國際度假中心“的第二代和舞台下的觀眾罷了!現在年輕人可能還聽過民謠搖滾巨擘Bob Dylan, 誰會記得Elliot Tiber 是什麼鬼小子?!但眾人們殊不知,愛與和平的音樂祭不只有三天三夜不停歇的音樂,還有更多更多台下真實人生的故事發生著…..

 

Bob Dylan

 

Elliot Tiber

 

Elliot Tiber played by Demetri Martin

 

Elliot Tiber就在偶然契機下,救了父母親熬了一輩子卻負債累累的“摩納哥國際度假中心” (白話說就是賺了一大筆),也成了迫在眉梢苦無舉辦地點Woodstock的救星!就在他所在的寧靜小鎮-白湖鎮。

白湖鎮保守的鎮民們對於Woodstock的舉辦,有人看到喧鬧、大麻、迷幻藥、泥濘、垃圾、搶劫等等負面事端, 但對於Elliot Tiber,他看到了對於最低潮的處境的一線生機,卻不知道這個音樂祭短短三天來了熱情沸騰的50萬人使他的人生和流行文化就此產生巨大地改變。

我們看到了什麼?從Woodstock滿四十週年後的今天,也許這樣光彩絢麗的大場面不再了,但是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會發現在這個紛亂多元的現今,多了好多好多的音樂祭,各有各的倡導主題與音樂類型,讓思想可以活力充沛、獨立而自由,我們也是好幸運的。


李安他看到了甚麼呢?雖說他也是嬰兒潮年代出生的,但是在社會與文化背景大逕相庭的台灣與美國(他留學美國NYU也是七零年代了。)我一直很懷疑他是否能如實地呈現當時景況?!看來我真是太畫地自限了,雖然我相信應該電影會有小小的出入,但是看得出來李安做足功課並且也充分地將他吸收的文化氛圍帶入了影像之中。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有三幕,李安剪接了特別長,可見得是他覺得這些是Woodstock最代表性的象徵。第一幕就是Elliot決定去音樂祭的路上,一路車子動彈不得,他沿路上步行都沒有特別的注視某人或某事,但是導演卻讓觀眾看到形形色色前往音樂祭的人們,大家都往同一個目的地,但都懷著不同的心情和想法。在第二幕是Elliot Tiber吃了迷幻藥,與兩個偶遇的年輕人哪都沒去關在廂型車裡,車頂的性愛彩布都變成了艷彩轉圈圈的穹頂,彷彿置身天堂般的歡愉。第三幕是Elliot和退役的家鄉好友在泥濘地上大玩滑泥,就像是大孩子般單純的快樂。

 

有趣的是以上三幕都不是發生在舞台前,整部片也都沒有一幕在舞台前(連流動廁所前都有鏡頭了)。我想應該是李安偏愛Woodstock單純美好的觀點,是這次活動所傳遞和平與愛的氛圍,音樂與嗑藥哈草後的高潮都是點綴。Woodstock是一股大同世界的暖流,大舉征服了五十萬人與李安這一代嬰兒潮的心。

↓電影中非常迷幻的一幕
 

 

音樂祭一定要泥濘不堪才熱血!

 

據說是受邀拍攝本片的李安呈現了Elliot Tiber回憶錄的黑色幽默筆調(除了書中八卦報料的部分除外),但這幾年來把我搞得很悲的李安拍了一個喜劇?!讓我終於有種Refreash、不再這般沉重的感覺了;不時的幽默點綴在主角對於同性戀自我認同v.s.家庭調解議題v.s.對於夢想實現的糾結,不過於狂放的笑點淡淡地又文溫儒雅地使觀眾發笑,看似彩色的輕鬆愉快,卻又隱含了許多當下社會黑暗無法說嘴地苦衷。當然李安仍加重濃濃解不開卻有些壓抑的親情情結的劇情,我想這絕對會是和好萊塢其他導演不同的處理方式。

 

最讓我驚艷的角色是一別以往硬漢角色的Liev Schreiber (右者),變裝癖保鑣演出真是太有趣,那種坦然面對自己同性戀好勇敢

 

很遺憾地,我錯過了那個狂亂不羈的年代 ,但是胡士托風波將當時的思潮再度掀起,蔓延到千禧年後,這是多浪漫的事啊!

 

 

我懷念那個色彩斑斕的美好年代,崇尚和平的熱情。我想李安也是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ou 的頭像
    Shou

    Into Shou's 置物櫃

    S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